从功能性向美学性升级,“合规”成植发行业共识
发生于青春期或青春期后毛发进行性减少的疾病被称为脂溢性脱发或雄激素性脱发,女性表现为弥漫性头发变稀,少有发际线改变,而男性主要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和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明清之前,脱发多以简单的“发落”“发秃”等症状名记载于中医古籍。
二、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脱发的认识,是从初期的肾虚、气血不足为主要原因,到金元后期热、瘀、风等实证占主导,逐渐深入。这是一个从“虚”到“实”的立论过程。
三、肾虚精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的记载,是对头发最早的生理认识,认为肾精的盛衰影响着头发的荣枯。医宗金鉴》提到的“眉发脱落,以滋肝血,生肾水。”
四、血虚失养早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便有“血少则髯短”的记载,《诸病源候论》明确了血虚引起脱发的病机,“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
五、湿热熏蒸脾主运化,若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虚则水液无以运化而成湿,日久郁而化热,火热外蒸或挟风流窜肌表经络,上蒸巅顶,腐其发根而致脱发。
六、血瘀毛窍《诸病源候论》中引养生方言:“血液不滞,发根常牢。”为血瘀致脱的理论基础。直到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首次提出“无病脱发,亦是血瘀”之观点。
七、血热风燥张从正于《儒门事亲》首提“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太过”之说。血热生风,热性上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热上窜巅顶,耗伤阴血而化燥,发失滋养而不固
八、中医治疗内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补精填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养血补血、凉血消风。
外治:外用剂型,直达病所;早于《名医别录》便有一味生发单方“鬈头膏”的记载,其主要成分是马油,甘平柔缓,润毛孔、通血脉。局部刺激,通经活络;头部是“诸阳之会”, 手足三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均与头部关系密切。
九、预防调护《灵枢·本神篇》:“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故在春天时可以让头发自然披散垂肩,不受拘束以顺应春时。
《诸病源候论》认为“当数易栉,栉之取多,不得使痛。” “栉”即“梳子”,意指梳头可以预防脱发。近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饮食不节、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均是诱发或加重脂溢性脱发发病的因素。“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忘劳作,能度百年”,可见合理起居,充足睡眠对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古人指出“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故应注意精神的保养,情志的调畅。另外合理洗涤、避免刺激、多食蛋白等也是防治脱发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