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植发» 一把梳子是防脱还是掉发,全看你怎样用

一把梳子是防脱还是掉发,全看你怎样用

2024-11-13 18:01:01
在很多人看来,梳头就是简单的整理头发而已,对于一些短头发的发友甚至都不梳头,其实不然,古人讲究“发宜多梳”,主要考虑到梳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在生活中,有的人每天梳头5分钟,头发由少变多,由枯黄变油亮,而有的人却是越梳头发越少,究其原因在于对

在很多人看来,梳头就是简单的整理头发而已,对于一些短头发的发友甚至都不梳头,其实不然,古人讲究“发宜多梳”,主要考虑到梳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在生活中,有的人每天梳头5分钟,头发由少变多,由枯黄变油亮,而有的人却是越梳头发越少,究其原因在于对梳子的认知不够,今天小董就带大家走进梳子,解读一下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伙伴。

梳子的功效有哪些

梳头有保健功效

平时早晚梳头,有助增进血液循环,让头脑更加灵活,并起到促进头发生长的作用。

梳头有清洁作用

梳头有助于清洁头皮,把一些发丝间看不见的脏东西清理下来。

梳头有平衡油脂作用

梳头可以把发根部分油脂均匀分布至发梢,让秀发显得更有光泽。

梳头可以提高颜值

合适的梳子能够让头发更为整齐、顺滑,头发整洁了,形象自然会有一个好的提升。

梳子的选择

不建议使用的梳子

①、塑料梳子

初中物理教材就提到这么一个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头发,头发带正电、梳子带负电。头发中正电荷过多会导致头发之间相互排斥,越梳头发越不顺。而且塑料本身摩擦力大,会导致头发的毛鳞片过度摩擦受损,既影响发质、又引起掉发,所以塑料梳子不建议大家使用。

②、细齿梳子

如果你发质不好,最好少用细齿梳,过去的人将细齿梳称之为“篦子”,主要用以去除头发上的脏物和头虱的,替代洗头这一步骤。现代人洗头已经不再是问题,细齿梳反而被智慧的人们用来梳造型,细的齿缝容易破坏毛鳞片、夹断头发,所以不推荐使用。

③、圆筒梳

圆筒梳、卷发梳这类梳子一般做发型能派上用场,但是日常生活天天用这种梳子,很容易因为它的构造缠上头发,增加掉发的数量。

④、交叉使用且没清洁的梳子

很多家庭对梳子的使用并不在意,一家人合用一把梳子也是常有的事,这样很容易造成头皮上的真菌和螨虫交叉感染,只要有一个人患上真菌性皮炎或者毛囊炎,不需要皮肤破损就可以直接传染。此外,梳子清洗不易,心大点的可能十天半个月也不会给它洗一次澡,这样更容易在齿缝中藏污纳垢,这些脏东西与头皮接触,也容易引起头皮发痒,过敏等,严重的也会引发脱发。

推荐使用的梳子

①、牛角梳

相较于其他梳子,角质梳子更光滑圆润,对毛鳞片几乎没有损伤,与头皮接触比较温和,不伤头皮。同时,牛角是《本草纲目》中推崇的中药,梳头的时候部分药理作用能在按摩人的头皮和头部神经时促进血液循环,所以经常使用牛角梳对于养发还是有不错的效果。

②、黄杨木梳

在所有木制材料中,黄杨木是制梳的首选。黄杨木不仅木材质地出色、纹理细腻、硬度适中,用来制作梳子不软不硬,而且本身它也是一种中药材。现代医学发现,其内含黄杨素(CH18H21N03),可抑制真菌生长,制成梳子后止痒去屑效果较好。用这种梳子梳头,不伤头发,而且也有去屑止痒的作用。

③、负离子梳

在梳子里内置了负离子发生器,可以在梳头过程中中和头发中的正电荷,抚平乱发,效果很好,属于科技型的梳子。

梳头的小技巧

先梳头后洗头

洗头之前先梳头可以先初步清理头发中的分泌物、灰尘、污垢,洗头的时候会更容易洗净,清洁更彻底。另外,洗完头之后就不要着急梳头了,会损伤发丝毛鳞片,让头发干枯易断,简单地整理一下发型即可。

力度的把握

梳头的力度也很重要,用力过重则会刮伤头皮,中等力度为最佳,待头皮产生微热感最好。干性头发的发友们梳时可用力些;油性头发的发友们则应用力轻些,否则会刺激皮脂腺增加分泌。

手术有讲究

一般来说,梳长发时要由发梢开始,一段一段地逐次向上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毛发脱落;梳短发时,则应从发根往发梢梳,这样梳理感觉比较舒服,效果也比较明显。

注意梳头次数

对于梳头次数的把控要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不建议大家每天频繁梳头,要预防牵引性脱发的产生。此外,还可尝试手指梳头法:双手十指自额上发际开始由前向后梳拢头发至颈后发际,边梳边揉搓头皮,动作缓慢柔和,每次5分钟左右,有按摩头皮、滋养头发的作用。

每日坚持梳头不论对于身体还是头发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需要的发友可以进行尝试,不过,对于雄性激素脱发来说,梳头只能作为一种正向的保健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脱发,如果你已经出现明显脱发或脱发时间过久,建议还是通过医疗手段来介入治疗。

专业专注用心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qq.com

标签: 看你 梳子 掉发

上一篇:杭州雍禾植发——让你拥有浓密的睫毛

下一篇:新生微针植发的恢复过程:医生的角度

相关推荐